“友邻党建”盛开社区自治“和美花”
嘉定工业区娄塘社区的居民结构以老镇居民、来沪人员及北区各村农民为主,社区居民中的大部分仍保留着对土地的留恋,习惯于在公共绿地上、闲置的空地上“圈地种菜”。娄塘社区党总支直面居民诉求,着力实施“三农”计划,探索形成了“友邻党建·三共三力”工作法,力求趟出一条具有娄塘特色的古镇社区创新治理新路子。
红色共建聚合力,“农”园工作坊构建幸福“邻里圈”
巧划区域定基调。在前期与居民座谈、共建单位沟通等多方调研后,娄塘社区党总支以楼组党建为抓手,由社区楼组、共建单位以及居民代表分片包干,将社区居委会内一处荒置的闲地划分成15块责任田。进行改造和美化后,“心语农园”第一年的成果初具雏形。
组建队伍聚共识。为了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到项目中去,娄塘社区建设委员会主动承接项目,在第一年责任田划分的基础上成立了进阶版“心语农园”工作坊。社区党员带头加入“心语农园”工作坊,退役军人、居民代表、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等相继加入,目前共有成员30名。农园不同时段产出的农产品将根据产量被均匀分配,受益范围覆盖社区的高龄独居老人、退役军人、残疾人、党员志愿者等,实现自治成果与居民共享。
共商共治谋大计。工作坊针对农园的种植、分配、维护、配套设施建设等急难愁盼议题召开议事会。在一场场“头脑风暴”中,团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不断提升,社区自治氛围更加浓厚。
多元共治添动力,“农”耕体验园激活社区“邻聚力”
绘制红色坐标。在社区党总支引领下,以“心语农园”为载体,社区党员自发组成了一支志愿服务队。社区党总支通过共建共治,调动党员志愿者队伍力量,推动项目服务社区居民,探索农园持续性发展模式。积极开展“党员志愿我先行”、农耕展会等系列活动,形成一个红色体验中心,为娄塘社区打造专业化、阵地化、系统化的学雷锋特色党员志愿服务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耕科学种植。“心语农园”建立之初,爱好种植且有多年种植经验的居民主动在农园参与服务,把对“土地”的热爱转移到农园的养护上,在发挥种植经验的同时引导更多居民参与。从第四年开始,经议事会召开,农园特聘工业区农业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和娄塘社区退休党员作为农耕指导员,对项目运营进行专业种植指导。
打卡实践基地。在几年的努力下,“心语农园”也逐步成为青少年农耕文化教育的实践课堂。在体验田园和自然乐趣的同时,通过生产劳动实践进一步加深青少年对农耕文化内涵的理解,在为社区治理“献计献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青少年与社区的良性互动。
文化共融增活力,“农”情生活馆串起浓浓“邻里情”
因地制宜,打通自治“微”循环。为了保持“心语农园”项目的永续力与活力,“心语农园”第三年将重点融合社区自治项目,结合“墙面上的后花园”项目,将原本放置在小区墙面上状态不佳的花草种植到农园,一方面丰富农园景观,另一方面待花草恢复状态后可重新移植到墙面。社区志愿者也主动将自己家中适宜种植在农园的中草药、花草移植到农园,在为社区“赠绿”,为墙面“添彩”中聚合社区自治新能量。
挖掘资源,珍藏记忆“唤”乡愁。农情生活馆内设置一整块墙面的农耕工具、一整个博古架来自居民捐赠的“老物件”以及一整面按照娄塘大事记整理的老照片墙。作为第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多方融合、多元参与聚集在同一平台,这里既是回忆“老辰光”的“屋里厢”,又是适宜社区举办各类活动的休闲地。
丰富内涵,代际共融“话”娄塘。依托“食话娄塘”项目,将拥有650多年历史的娄塘古镇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和红色故事以系列课程、沉浸式探索等形式,通过由退休党员牵手儿童共述英雄事迹,使农情生活馆成为促进代际交往的参与性空间和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家园。
接下来,娄塘社区党总支将继续从细节入手,不断厚植文化底蕴,擦亮古镇名片,以“友邻党建”浇灌“心语农园”,让居民自治成果之花常开长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