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嘉”过年│因为有你们,这个春节更温暖
难难来上海打拼已经有14年了,2020年,离开了他从事多年的美发行业,他成为了一名快递员。与此同时,能过回家过年的机会就不多了。今年,响应春节快递不放假的号召,难难也自愿留在了快递站上班。“我妈妈过年去我哥家里,在另一个城市,所以今年我就留在这儿上班,也趁着年轻多赚点钱。”虽然在这个阖家团圆、走亲访友的时节,难难选择留在了嘉定,但能够在这个特殊的节日为老百姓送去他们需要的快递,对于热他来说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去年春节我去送快递,就收到了一个大姐给的红包,说是礼物,一定让我收下。”再三推脱下,难难打开了红包,红包里装着糖果和小卡片,虽然礼物不大,但却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氛围,“当时挺惊讶的,第一次收到这样的礼物,除了说谢谢和新年快乐,也不知道要给什么反应了。”居民们的真诚和感谢,这让他觉得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认可和尊重。“所以我很热爱这份工作,也愿意春节守在我的岗位上,用派好每一份件,向老百姓传递我送上的节日祝福。”
“这几年我一直在嘉定这边过年的,有七八年了吧!”当被问起为什么现在留在嘉定过年时,吴伟荣回答地特别干脆,“春节正好是草莓的结果期,我肯定是不回老家的。”他是嘉定工业区灯塔村的一名草莓种植户,2016年,30岁的他和妻子一起来到灯塔村,承包了10个草莓大棚,一种就是8年。
吴伟荣的老家在浙江,距离嘉定仅5小时的车程。但为了保障草莓在旺季正常销售,这八年来,他从未回老家过过春节。“我们老家过年很热闹的,几代同堂,老老少少都聚在一起,利用春节假期互相走动。”虽然在嘉定春节没有那么多亲戚要拜访,但对于吴伟荣来说,在灯塔村的八个年头,也让他品味出了不一样的过年方式。
“其实早就习惯在这儿过年了,我们几个关系比较好的种植户会聚在一起看电视、唠唠家常,一起分享一些小时候的过年故事,回忆儿时放烟花的乐趣……”在每一句平淡的描述中,能听出吴伟荣对于这座城市的熟稔,他散发出的松弛感,是将嘉定比作第二故乡的表现。
不久前,他也刚把两个留老家的孩子接来过寒假,准备利用这个春节假期,抽空带她们去周边逛逛,享受一下难得的亲子时光。对于吴伟荣来说,有家人朋友在身边,哪里都是家,哪里都是年。
“马上过年,又要长一岁啦,还记得自己现在多少岁了不?”如往常一般,汪玲一大早便来到嘉定工业区虬桥社会福利院,临近春节,福利院里年味渐浓,院子里都挂上了喜气洋洋的红灯笼,门窗上也被贴上了春联和福字。汪玲热情地和全护理床位的老人们打招呼问候,老人们有的答非所问,有的沉默不语像是在努力回忆一般,但这丝毫不影响汪玲手上的动作。她熟练地给老人穿衣、喂饭,清理污物桶,边和老人聊天边整理房间卫生。因为老年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虬桥福利院的护理员们采用“做一休一”的轮班制,上班的24小时都处于在岗工作或随时待命状态。
今年是49岁的汪玲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第11个年头,也是她第11个没有与家人团圆的春节。老家在湖北武汉的汪玲是嘉定媳妇,“我负责护理的老人不是卧床行动不便的,就是失智老人,家里子女没有时间照顾,或者子女有时间但护理不专业。”汪玲说,“虽然春节不能回家和亲人团聚,但多和老人说说话、逗逗乐,他们就会很开心,我也不会觉得孤单。”多数老人都会留在福利院度过春节,而院里的护理人员也都放弃了团圆陪伴老人欢度春节。
每逢春节,为了让留院的老人和员工能“过个好年”,院里都会准备团圆饭和文艺表演,还会为每一位“老小孩”准备礼物。汪玲只是养老护理员这个群体的一个缩影,还有千千万万养老服务工作者日以继夜守护在老年人身旁,用心托举最美“夕阳红”。
“许医生,可终于盼到你回来了。”经常来卫生院配药的朱老伯惊喜地发现,今天坐诊全科的是许久未见的许朝洋。2017年,毕业于山东潍坊医学院的许朝洋经过三年规培,入职嘉定工业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少慢性病患者与他相熟。许朝洋热情地和朱老伯打招呼,耐心解释,因冬季流感高发,自去年12月起,他便前往南翔医院支援发热门诊,1月才回到原单位。除了全科医生这个身份,许朝洋还是娄东村卫生服务站的家庭医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六年间这位90后医生的足迹遍布村庄的各个角落,收获了村民“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评价和认可。
得知今年春节,许朝洋会一如既往值守在卫生院的消息,朱老伯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病房离不开人,家里人也都很支持我的工作。”老家在江西赣州的许朝洋和同事商量后,主动选择留沪过年。尽管不回家,但“年夜饭”也不能含糊。许朝洋说,“到时候会去同样留沪的朋友家做饭,一起辞旧迎新。”
今年春节,像许朝洋这样“就地过年”,甚至已经连续多个春节没有回家过年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是医护人员、是快递小哥、是护理员、是警察、是老师......正是有了坚守岗位的他们,城市运转和市民生活才得以保供保畅。这个春节,也因为他们,变得更加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