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开放春风中走来的嘉定工业区
28年的探索,筚路蓝缕,胼手砥足。28年的奋斗,敢闯敢试,敢为人先。28年的成就,绚烂夺目,硕果累累。辖区范围从8.4平方公里扩大到78平方公里,企业数从零增长到2000多家,年工业产值从几乎为零元增加到千亿元……1992年至2020年的28年间,嘉定工业区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
久久为功,踏石留印,这是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的过程;开拓进取,攻坚克难,这是在一个又一个机会期抢抓机遇的结果;清醒认识,保持定力,这是在一个又一个十字路口审时度势的抉择;回望来路,不忘初心,嘉定工业区将以改革再出发的精神,扬帆新起航。
人心思变
历史总有相似之处。今天,长三角兄弟城市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作为改革开放先行者,拥有“改革”基因的上海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全面提出了艰苦创业再奋斗、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奋斗目标。30年前,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上海也感受到了“老大”地位的撼动。曾几何时的计划经济时代,“上海制造”是上海的一张亮丽名牌,上海牌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大白兔奶糖、奶油蛋糕都曾风靡全国。
然而,80年代末90年代初,各种从南方沿海而来的自动表、全自动阳伞等“洋货”流通到全国各地后,迅速成为了时尚的风向标,年轻的人纷纷外出下海到深圳闯荡创业,一时间,深圳无疑成了最炙手可热的“热土”。率先活起来、富起来、美起来的深圳人让见过了世面的上海人也开始蠢蠢欲动,大家都期盼着“改革的阳光”能够尽快照进上海。
期盼着,春天的脚步近了。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又做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
50年代被确立为上海的卫星城、1988年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在境内通车,1989年县级财政收入位列全国第一,领时代风气之先、走在时代前列的嘉定又以等不起的紧迫感加快了发展的步伐。
1992年,面对乡镇企业遍地开花、村村冒烟办厂的粗放式发展局面,县委县政府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做出了一个前瞻性决定:建设一个规划起点高、基础设施全、产业集聚度高的工业开发区,以重点突破带动嘉定工业水平整体提升。
嘉定敢想敢干,一项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工程拉开了序幕。1992年8月,嘉定工业开发区开发总公司成立,开发总公司是具有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下设综合事务部、规划工程部、计划财务部、房产经营部、材料经营部、工贸发展部、地区工作部,全面领导该地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
筚路蓝缕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业初期,嘉定工业开发区开发总公司的第一批员工,租借在位于塔城路的嘉定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旁临时搭建的一个两层建筑内办公,房子的底楼是这家公司的驾驶员休息室,二楼是食堂和会议室,另有几间闲置的房间就成了开发区的“起航地”。10月6日,就在二楼的会议室,嘉西乡政府和嘉定工业开发区正式签约,将原属嘉西乡的群裕、胜利、现龙、虬桥4个村和城南村第八、第九生产队,牌楼村的第九、第十生产队,共计8.4平方公里的范围划归嘉定工业开发区管辖。
10月31日,嘉定工业开发区在现在的博乐路欧尚超市处,即原来嘉定县政协的华夏厅内召开了嘉定工业开发区新闻发布会暨嘉定工业开发区开发总公司成立大会,第二天的《解放日报》头版头条记录了上海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又一重要事件。到1993年1月1日搬入位于沪宜路城中路口(现南门花都荟所在位置)前的一幢两层的临时建筑,工业区开发公司才摆脱了“寄人篱下”的状况。
还没有富起来的嘉定,底子薄是不争的事实。工业开发区注册时,县政府给予的2000万元注册资金,可谓杯水车薪。92年初就启动建设的叶城路断断续续开发了多年,直到96年才完成三期建设,完全是因为当时的地方财政捉襟见肘,买不起那么多钢筋和水泥,基础设施开发只能小手笔慢慢投入。
没有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如何吸引外商来投资?水、电、煤等“七通一平”的资金从何而来是摆在工业开发区面前的第一道难题。80年代初,深圳学习香港模式,开“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先河,“卖楼花”迅速流行起来,也在国民头脑中根植了“土地可以换钱”的理念。“房产先行,滚动开发。一手抓资金,一手抓招商”,两条腿走路是当时工业开发区领导层基于现实作出的务实决定。虽然这不是什么首创之举,但是对于刚改革开放不久的上海来说,也是一个大胆的举动。这种开发理念,时任区委书记在市有关的会议上作为经验进行了交流。
1992年,工业开发区开发总公司立项开发经营商品房16万平方米。到年底,工业开发区开发总公司第一期房产开工55个单元,预约出售商品住宅1000多套。南苑一村和二村的首期是工业开发区首个预售的房产项目。1992年成立之初就来到工业区开发公司工作的老领导韩强回忆,“销售地点就放在人民街原来的嘉定镇政府楼上的会议室,当时的基价是每平方米950元,我们还十分担心房子会卖不掉”。出乎意料的是,1000套房子当场就销售一空,五万元一套的均价在嘉定当时属于最高水平。
经济开发区是国家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是吸收国外资金、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的有效平台。有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桶金后,工业开发区建设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责任和担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重大项目,促进产业加快集聚。
创业初期,百废待兴。开发区工作没有经验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从上至下,大家握成一个拳头,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为底子薄弱的开发区“挣家底”。领导白天忙着调研开会,晚上才有时间回办公室处理各种问题。也因此,领导的办公室被大家戏称为了“专家门诊”,“候诊”的人常常坐在走廊里长凳上等待叫号进入。
“在有限的条件内把工作做到最好,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韩强说,“从封闭中走来的大家都有一种脱离束缚的畅快,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一种干事创业的激情。就像小鱼突然从水塘游到了大海,一时天地无比开阔。”
开发区成立后,一批批外商接踵而至,门庭若市。韩强说,那时没有专门的服务人员,前批客人刚走,后批客人很快就来了。他自己动手洗了一批又一批的杯子,但湿哒哒的杯子总有点拿不上台面,他后来建议领导买了一台消毒柜,又布置了一间专门的会议室,会议室内安装了当时罕见的奢侈品“空调”,接待条件这才“鸟枪换炮”。
项目不会自己跑来。初出茅庐的招商人员凭着一股“钻劲”拿下了一个个项目。哪怕只是蛛丝马迹,他们也会有意识地记下这个人的姓名和住址,在白天工作结束后,驱车赶往市区,坐在车里一等就是几个小时,就是为了上门亲自拜访。最早签约入驻工业开发区的小糸车灯原址在杨浦长阳路,因为市区空间有限,有意往浦东、松江等郊区拓展。最终被手勤脚勤、态度热情的“店小二”所打动。当年12月份,总投资4600万美元,占地5.86万平方米的小糸车灯就在工业开发区破土动工。如今这家企业不断更迭升级,在工业区的热土上实现了长足发展。
正因为嘉定工业开发区在资金到位、配套设施和招商引资等各方面情况良好,1994年 9月8日,市政府又将嘉定工业开发区列为了市郊首批市级工业区,规划控制面积也由8.417平方公里扩展至24.8平方公里。
树木立信
90年代初,日本、香港、台湾的劳动力结构正发生调整,很多制造业面临劳动力成本高企的局面,这些国家和地区正在谋划将制造业向国外转移。面临这样的历史机遇,嘉定工业开发区在项目审批、资源配置、涉外税收、劳动人事等方面参照浦东开发区,制定了《嘉定工业开发区若干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给与了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但毕竟是刚刚打开国门,外商对当地政府持半信半疑态度。刚开始的“树木立信”格外重要。
一位来自日本的客商给韩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名客商就是诺日士的中国项目负责人松下先生。作为柯达最为紧密的配套企业,诺日士承担着全球百分之五十的彩扩机的生产,这样的龙头企业对工业开发区来说举足轻重。松下先生等选择落户地方十分慎重,来嘉定之前已经考察了两轮,第一轮是从北方看到了南方沿海地区,第二轮则锁定了长三角地区。嘉定除了毗邻沪嘉高速的优势,无论是从地价还是政策,都竞争不过江浙地区。但工业开发区最终凭借着”有求必应,不厌其烦”的“保姆式”服务胜出。
当时,诺日士正迎来千载难逢的窗口期,在中国的项目必须尽快落地产出,但初来乍到的外资企业对政府的各种审批手续一头雾水,无处下手。因此松下先生在代表公司落笔签约落户嘉定时提出了从土地批租、施工许可证办理到厂房代建必须在半年内全部完成的苛刻条件。同时,厂房启用时,煤气和电力配套也必须到位。而当时胜辛路以西是没有通煤气的,厂房所在地要与现有的煤气管道接上还有一公里的距离;企业的用电量也超过了限量,需要与市属的供电公司协商拉专线解决。在当时气源、电源供应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要说服气电两家市属单位倾斜资源是非常困难的。
工业开发区各部门团结一致,全力以赴,千方百计与各部门、各单位进行沟通协商,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半年后,不仅完成了全部审批手续、13000平方米厂房的建设,而且完成了水电煤的全部配套,以开发区速度创造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奇迹。
发动社会力量招商,最大限度调动社会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也是工业开发区敢想敢干的一个缩影。成立之初,工业开发区实施了与招商项目数量挂钩的奖励办法,3名荐商引资的有功人员共拿到了奖金3.85万元。这个总奖金在当时相当于可以购买一套七八十平方米的商品房,力度之大,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工业区的发展,离不开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支持。1997年5月27日开始,区政府授权工业区管委会对进入工业区投资在3000万美元以下的外商投资鼓励类项目,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下的外商投资限制类项目,1000万美元以下的外商投资允许类项目,其可行性报告和合同、章程实施一站式审定,并代表区政府颁发批准证书;对土地征用、工程建设以及水电供应、工商登记等也实施一站式审定,并提供一条龙服务。
每一次放权,就是破除一道关卡,激发一次活力。一系列简政放权的措施进一步激发了大家放开手脚,大干快上。
此举有效地刺激了外企投资落户嘉定的信心,带来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到1998年,工业开发区已有工业企业1080家。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了百亿元。产业集聚初具雏形,形成了以上海采埃孚转向器有限公司、上海小糸车灯有限公司、上海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等组成的汽车配套行业和以富士通将军公司、胜狮冷冻货柜有限公司和美国开利冷冻运输公司等组成的冷冻器具行业。
擘画蓝图
20世纪末,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对城市形态和生产力布局重大调整的决定,嘉定工业开发区等9个市郊工业区试点建设成为上海市降低商务成本的产业园区。
当时,嘉定工业开发区仅有24.8平方公里。要发展没有空间怎么行?2003年,嘉定区政府将娄塘镇与嘉定工业开发区撤二建一,建立新的嘉定工业区管理委员会。辖区面积增加到78平方公里,纵贯嘉定南北两地,这也标志着嘉定工业区的战略重点从南区转向北区。
面对汹涌而来的外资,发展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嘉定工业区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居民动迁和动迁基地的建设,2004年底,总建筑面积超过70万平方米,容纳5000户居民居住的海伦小区迎来了首批2500户居民入住;12公里新建道路完成,使北区形成了快速通达的环路,从一片农田上崛起的工业园区创造了新的速度。
三千农户大动迁,为工业区大发展腾出了50多平方公里空白地。在这张空白纸上,绘就什么样的蓝图,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人民的阅卷。当时的园区党政领导站高望远,把握大局大势,提出了“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等新型产业为重点的发展方向。
“不能抓到篮子里都是菜”。嘉定工业区始终以先进制造业为导向,严把项目准入关,兼顾效益、速度、规模,不断提升招商质量,招大引强,以龙头带动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扎堆而来。2003年,嘉定工业区北区投资规模大的合资项目———投资3亿欧元的上海大众动力总成奠基,随后,大陆泰密克、曼胡默尔、上汽变速器、山特维克、迅达电梯等优质企业形成了集聚和集群效应,为工业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机汹涌来袭,企业生产开工不足,外商投资意愿锐减。项目在哪里?就在其他园区还在操心的时候,嘉定工业区未雨绸缪,储备的一批项目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总投资96亿元的52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随后两年的时间里,这些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迅速转化为园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一支中坚力量。
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开发区都面临建设用地减量、信贷资金压缩等要素资源硬约束,嘉定工业区也进入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阶段。这时,有一种声音认为上海不应该保留制造业,应该一门心思发展现代服务业。
自1992年成立以来,嘉定工业区一直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成立之初坚持扶优育强,集聚了大众动力总成、大陆泰密克、联影医疗、上汽变速器等一批先进制造业的龙头企业。2016年,在工业经济发展艰难的处境下,嘉定工业区规上工业产值仍然实现增长,并首次突破了一千亿元大关。从制造业起家的嘉定工业区清醒地认识到:如果离开了制造业的支撑,园区产业将面临“空心化”,发展现代服务业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一些大城市的衰弱也是从制造业的外迁开始的。制造业是嘉定工业区的资源禀赋和优势所在,这个优势不仅不能丢掉,而且应该把制造业推向高端。
28年来,嘉定工业区自发融入中国改革开放的洪流,与中国的发展脉搏一起律动。以改革谋篇,以开放破题,以发展为要务,以创新为动力。站在新的起点上,嘉定工业区正在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