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驻守大棚,灯塔草莓基地种植户有了新的“五官”和“四肢”
物联网技术如今被广泛运用,共享单车、智能家电、远程医疗……都有它的身影。
不仅如此,物联网技术正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打造高科技、高品质的现代绿色农业,谱写着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近日,嘉定工业区上海农灯草莓生产专业合作社,试点完成2个智慧物联网果蔬大棚改造,为节省人力、抗击病虫害提供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远程操作自动卷膜
走近改造后的大棚,先看到1个亮眼的黄色装置,这便是电动卷膜设备。据介绍,过去大棚卷膜纯靠手工摇杆来完成,所有的大棚挨个卷膜,是一项不小的工程。尤其是遇到急剧变化的天气时,一天就要卷膜好几次,既费时又费力。
而现在,果农用手机登陆“智慧农业云平台”,在智能控制界面,选择卷帘升降,大棚左右两侧的薄膜会自动升降,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
远程操作自动灌溉
为了灌溉均匀,1个大棚新装了96个喷淋头,分布成3列。果农在“智慧农业云平台”上,选择打开电磁阀,就可以操作所有喷淋头360°地进行灌溉作业。
为了提高种植效率,还可以提前在蓄水池中加入配比好的肥料,即可实现水肥一体化灌溉。
“过去至少需要十几分钟,现在只要十几秒钟,1个人就能同时操作所有大棚,挺方便的。”灯塔村种植户张先生说。
智慧大棚还能为果农提供科学的种植管理。过去,果农们种植主要凭日积月累的经验,对于新手而言,什么时候该浇水施肥?都只有模糊的概念。
24小时数据监测
此次改造增加了传感器设备,精准监测土壤的温、湿度,还有土壤肥力数据。农灯草莓合作社的大棚以草莓种植为主,在冬季,大棚里的温度控制十分重要。果农可以在云平台上实时查看监测数据,并据此判断通风、浇水、施肥的时间。
数据异常提示
为了保持大棚内的温度稳定,据工作人员介绍,果农可以先设置好温度的合理范围,当传感器监测到土壤温度过高,服务器后台便会向果农的手机发出监测异常通知,果农收到后就能立刻远程遥控大棚智能设备,适时地降温遮光。
据介绍,在草莓生长时期,大部分的病虫害是通过物理方式传播进来,而用智能设备代替传统的田间地头巡查,减少了果农出入大棚的次数,能尽量从传播源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在大棚外部,有一个金属盒子,这便是该大棚的智能控制系统。解锁后,能切换手机远程操作与本地操作两种模式。
不用去到田间地头,传感器就像果农的五官,电子摇杆、自动喷淋等设备就像果农的四肢,各司其职,协同配合,让田间劳作比以前更便捷、更科学,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物联网+”的解决方案。
种植户张先生告诉小编,如今不用经常守着大棚,手机直接操作,“外出的时候,下大雨也不用赶回来。”
乡村振兴,青年人才是生力军。未来,农业智能化的发展,在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或许将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农业生产中来。
(张先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