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嘉定工业区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是嘉定建设创新活力之城、全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年,同时也是嘉定工业区加快打造“四个园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

    关于今年工业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海重要讲话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市委和区委全会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区委提出的全力构建“经济有体量又有质量、城市有颜值又有温度、社会充满生机又和谐有序”的创新活力之城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园区实际,坚持稳中求进工作主基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经济发展高质量、城市建设高品质、社会治理高水准、管党治党强保障”,全面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创新、强治理、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进一步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四个园区”建设,奋力开创工业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主要是抓好以下3个方面重点工作:

    聚焦经济发展高质量,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要围绕区委全会提出的经济有体量又有质量的目标要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创新集中、发展集约、服务集成”,既稳步做大总量规模,又更加追求质量效益,全力确保经济有速度有质量的增长。

    一、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以能级提升为核心,扎实推动产业“高端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持续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努力使发展的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

    一是要打造更有优势的高端制造业。立足“先进制造业核心区”的发展定位,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发挥规模企业集聚的优势,支持一批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努力再培育一批十亿级、百亿级的领军企业。同时深入推进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建设,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加速壮大“四大重点产业”规模能级,进一步打响“制造品牌”。今年力争“四大重点”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增幅在50%以上,占全区比重提高到50%以上。

    二是要打造更具成长性的高科技产业。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引领性、标杆性、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加速壮大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高科技产业集群,支持一批新兴产业、高新企业“异军突起”,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发展新动能。今年要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00家,高新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60%。

    三是要打造更富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总部、研发、设计、销售等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做全价值链,同时继续推动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新金融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着力形成先进制造业带动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支撑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二、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聚焦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核心功能区和科技城自主创新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在提高科技创新的集中度和显示度方面“跑出加速度”,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主引擎作用。

    一是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主攻方向。持续深化院地对接合作,既要全力支持科研院所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形成有效突破,催生更多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又要主动服务和承载更多核心技术领先、市场前景广阔的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要发挥一批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作用,重点加快钍基熔盐、生物医药、激光元器件、航空航天等一批科技项目的产业化进程。

    二是有效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完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升级改造、增强市场竞争力,培育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科技小巨人企业,打造一批富有创新力的企业集群。

    三是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做实做强各类产业创新平台功能,加大政策、人才服务支持力度,加强与长三角兄弟园区对接合作,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加快集聚各类创新要素,推动科技、资本、人才、市场顺畅对接。尤其要紧紧抓住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重大机遇,大力支持推动一批优质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三、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一是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围绕产业发展导向,突出引领性、标杆性、成长性,持续加大对行业龙头、领军企业以及新兴产业、高端项目、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要进一步拓展招商渠道、转变招商方式,大力开展平台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继续大力举办一批高层次、有质量的对外招商活动,着力提升招商引资实效。要加强招商能力建设,强化目标责任制落实,努力打造一支触角敏锐、能拼善赢的优秀招商队伍。今年要力争引进项目总投资超过200亿元。

    二是切实稳定产业投资强度。按照稳投资、增后劲的要求,分类推进新建扩建、厂房租赁和工业技改三类投资项目,形成项目滚动推进格局,将产业投资稳定在较高水平。新建扩建项目重在强化沟通协调和服务指导,突破难点堵点,加快审批手续办理进度,同时持续加大项目代建力度;厂房租赁项目重在资源统筹,推动存量厂房资源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工业技改项目重在聚焦重点企业,强化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按照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目标,今年力争15个项目开工建设、10个项目竣工投产。

    四、着力做好亲商稳商工作

    必须把服务企业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进一步提升服务质效,切实做好亲商稳商工作,和企业并肩渡过难关。一是日常服务要更到位。重点是要建立健全联系服务企业的常态长效机制,进一步密切与企业的日常沟通互动,既引导企业正确看待外部环境变化,稳定企业信心,又摸清找准企业实际需求,尽心尽力、实实在在地帮助企业解决在项目引进落地以及日常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类具体困难和问题,从而有效做好安商稳商工作。

    二是政策措施要强落实。要充分利用好各类扶持政策。继续密切跟踪、系统梳理中央、市、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扶持企业发展方面的各项政策举措,着重在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上狠下功夫。要面向企业,进一步加大对各类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既要建立完善政策宣传平台,又要根据企业不同特点、积极主动地“送政策上门”,切实提高政策扶持的精准度和实效性,使政策红利更加有效地惠及广大入驻企业,不断提高企业获得感。

    五、着力推进园区二次开发

    通过加大园区二次开发力度,有效突破空间、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瓶颈约束,保障优质项目尽快落地见效。

    一是在减量增效上下功夫。要强化力量聚焦,通过政策推动、执法整治、土地减量等手段,同时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对一些缺乏升级动力的低端产业、劣势企业,切实加大淘汰力度。

    二是在存量盘活上下功夫。密切跟踪、有效监管园区现有厂房土地资源使用状况,做大存量资源信息库。同时进一步加强实践探索,灵活运用优先承租、政府回购、引导转型、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有效盘活存量资源,实现腾笼换鸟,进一步提升投入产出效率、提高经济密度。

    聚焦园区建设高品质,着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要紧紧围绕区委全会提出的全方位铸造城市的品质品牌、使城市有颜值更温度的目标要求,着眼功能提升、品质优先、城乡一体,不断提高园区建设管理水平。

    一、加快完善城市功能

    做好北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郊野单元规划以及娄塘老镇保护性改造方案等一批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快启动南区高科技园区总部基地、北区新市镇以及嘉宝片林科创小镇建设。

    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完善交通路网和各类市政配套。加快推进公共交通、商业配套等设施建设。

   切实做好房地征收工作,推动一批动迁基地尽快腾空,有力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加快推进动迁安置基地建设,缩短动迁居民在外过渡时间。

    二、狠抓生态环境建设

    进一步加大河道整治和水环境治理力度,围绕上海“到2020年基本消除劣五类水体”的总体目标,落实“河长制”,强化水岸共治,继续做好轮疏保洁等基础性工作,推进实施一批截污纳管工程,推动辖区河道水质根本性好转。

    扎实推进嘉宝片林、G15高速沿线、浏河沿线等生态廊道以及一批拆违地块的绿地、公园建设。继续加强环保执法,持续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加大各类污染物减排力度。

    三、提高园区精细化管理水平

    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细化落实“三年行动计划”,深化达标创建工作。要逐步推进居民区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同时将目前在企事业单位实施的“不分类、不收运”的强制分类模式逐步向村居推广,切实提升垃圾综合治理实效。

    严格落实创城、拆违控违等各类常态长效管理机制,继续深化“美丽系列”创建,持续推进存量违建整治,确保新增违建“零增长”。

    要强化信息化支撑,扎实推进“全勤网格”建设,确保各类城市管理问题源头发现、快速处置。

    四、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在科学编制村庄规划的基础上,突出规划引领作用,有序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项目,稳妥做好农民建房相关工作,持续提升农村地区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着力提高村级经济经营管理水平,确保全面完成镇、村两级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切实加强农村“三资”监管,落实“村财镇理、村资镇管、村帐镇记”。加大对村级经济扶持力度,努力拓宽镇级平台公司投资渠道,提高收益水平,增强村级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休闲农业、精品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做优特色农产品品牌,加速推进沥江生态园和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聚焦社会治理高水准,着力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要围绕区委全会提出的坚持共建共享、公平公正,让社会充满生机又和谐有序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民生保障,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全力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努力给群众带来更多、更加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加大民生保障投入力度

    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持续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在挖掘新增就业岗位、加强重点人群就业帮扶、强化创业项目扶持等方面下更大功夫,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发挥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作用,定制优质培训项目,切实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要发挥社会政策托底功能,落实各类社会保障政策,加大对特殊人群的救助和帮困力度。

    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虬桥福利院三期扩建工程以及一批住宅配套学校建设,完善一站式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功能,推动教育、卫生、养老以及文化体育等社会各项事业均衡化、品质化发展。

    二、切实维护园区安全稳定

    要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注重监管领域全覆盖,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部门和属地监管责任,持续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确保生产、消防、交通、卫生等各类安全形势平稳可控。

    要持续深化平安创建,注重用好视频联网、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新一代技术,切实提高治安防控的智能化水平。对治安问题突出区域要实施挂牌整治,加大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提高人口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要坚持重心下沉、关口前移,切实做好对各类不稳定因素的排摸工作,进一步加大信访矛盾的化解力度,着力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三、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进一步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积极探索“社区共营”机制,深入推进基层自治载体、共享空间建设,进一步激发基层群众自治活力。强化资源和力量整合,积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化社会组织。

    深入推进“美丽家园”建设,理顺居委、业委、物业的职能和关系,加强社工队伍建设,深化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持续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