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娄塘匠人,坚守传统竹编手艺
竹编是用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丝并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的一种手工艺,在我国民间具有悠久的历史,如今,竹编这种手艺也渐渐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不过,在嘉定工业区仍有一位居民保留着编织竹篮的习惯。
朱文建,今年69岁,家住娄塘镇锦园小区,退休前是工业区广播站的一位机线员。从小他的动手能力就比别人要强,上小学时,他就喜欢上了竹编,然后开始自己摸索,自学。起初他是用甜芦粟皮编成蝈蝈玩,到13岁时,他已经能用竹子编成工序复杂的软壳簸箕了。工作后越来越忙,竹编也逐渐淡出他的生活。
直到2010年朱文建退休了,才重新拾起了竹编。然而,现在竹编已经不是生活常用品,所以他的很多竹编都用来送给亲朋好友。竹编是十分考验耐心与细心的活,完成一个竹编作品,朱文建往往需要一天的时间。朱文建介绍说,竹编的选材尤为重要,选得不好容易断裂。此外,竹子的处理也十分关键,为了提高竹子的韧性,要进行暴晒-淋雨-晒干的过程,要用的时候再拿出来用水浸泡三天。随后,要将竹子削成匀称的细条,再刮光,才可用于编织。
一个十平方米左右的车库,是朱文建的“工作室”。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工具,竹编的、木工的、电器的应有尽有。原来,朱建文不光会竹编,他还是个无线电的高手,还有很多DIY制作。在上世纪70年代时,电视机还属于稀有物品,朱文建自己花钱买了400多个零件,硬生生的把它们组装成了一台电视,甚至连电视机的壳子也是发挥自己木工特长做上去的。除此之外,他还自己计算零件尺寸,制作音响变压器;设计了电路板,做了个自动变压器等等。
朱文建还有一把珍藏了50多年的工具刀。他回忆说,自己小时候非常顽皮,但是很喜欢手工。那把刀是自己偷偷攒着钱,去五金店花了4分6厘买的。上学时帮小伙伴做陀螺,结果被班主任没收了。让他心疼了好久,幸好最终还是还给他了,他十分珍惜这把失而复得的工具刀,一直存到了现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