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齐聚工业区 探讨科技与金融融合症结
6月6日下午,中国科技产业4.0与金融创新研讨会在嘉定工业区举办。研讨会上,各路专家们就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的短板和痛点,新金融如何服务科创型微小企业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中国科技创新的短板和痛点在哪里?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指出,刚刚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已经明确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须面向世界科技的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但在面向经济主战场中,存在着一些短板和痛点。一、主体不明确。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市民、企业的需求是脱节的。我国每年数万项科研成果中,90%以上无实用价值,这是科技成果远离实际,以及评估和立项中的问题出现的科技泡沫。在我国高校取得6000到8000项科研成果中,除去基础科学研究,真正实现产业化的大概也只有十分之一的比例。究其原因,就是科技创新主体不明,市场背景下,价值导向在哪里,谁来树立标准和导向。随着对技术转移规律的深入认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必须为技术创新树立标准化,制定交易标准。二、通道不畅。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通道不畅。技术的供应侧即大学和科研院所,对市场需求不了解,而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依赖高校,这个里面,既懂技术含量,又懂市场需求的中间层是缺失的。三、金融对接产业的渠道是不畅的。长期以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欲望是缺失的,金融往往服务的是短平快的虚拟经济多一点。这其中,主要是体制机制和评价机制的问题。
金融往往服务的是短平快的虚拟经济多一点。这其中,主要是体制机制和评价机制的问题。
金融与技术企业之间还缺了啥?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副秘书长康健说,资本是逐利的,它们对大量新的商业模式给与了大量的慷慨投资模式。但如果投资对象变为一个技术,却是不那么慷慨,这不应该仅仅简单地去苛责投资方。因为一个技术创新的评估评价交给投资方本来就是不合逻辑的,商业的评价体系并不适用于还没产业化的技术创新。
让资本对一项技术的价值和前景作出准确客观的判断显然是不现实的。资本与技术之间,金融与技术之间缺的就是对技术有认知,出来为技术背书的企业,用基金思维,为技术创新做保障的企业。而这恰恰是一些金融服务平台的长项。
新金融科技平台如何服务实体经济?上海全通金融谷集团有限公司总经济师陶玉远对新金融科技平台如何服务实体经济也做了深刻阐述。他说,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就像大海中的一叶扁舟,风险大,让很多银行望而却步。这看似很有道理,却根本不是需求侧的问题,而是方法和工具出了问题。目前,供给侧没有好的产品和好的服务模式导致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新科技起着无可替代非常大的作用,技术创新的角度将推动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今年5月刚刚启用的新金融科技服务平台可以把银行、证券、保险、网络贷款、众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新金融科技平台主要具备四个核心功能:一、产品工厂生产出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二、金融数据服务,对企业和项目的基础信息、需求进行搜集处理,三、智能化自动化决策系统,借助软件代替人脑进行业务处理,四、综合化全程化的金融服务,通过互联网和O2O,线上线下,打通信贷、股权、基金的通道,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未来5-8年,这个平台将成为一个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金融交易聚集的平台,融资交易量将达到万亿规模。
